浙江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及重点、特色专业
博士点(2个一级、8个二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硕士点(12个一级、72个二级):(涵盖全校54个本科专业)
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化学与生态染整工程、纺织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区域经济学、基础数学、材料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艺术学
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艺术设计、动画
省重点专业(含在建)15个: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人力资源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应用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艺术设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育行业特色人才
2011年起,学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工业设计等5个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行“招生录取、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系列改革,加强“师资队伍、教学硬件、学风与人文环境、教学软件载体、质量保证系统”等5项基本建设,实施“卓越生源、卓越师资、卓越环境、卓越课程、卓越实践、卓越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浙江理工大学卓越人才特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设立“理工实验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2010年起,学校在启新学院设立“理工实验班”,旨在培养高水平的拔尖人才,通过汇聚全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搭建校内外培养基地和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与教学名师等举措,为学术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必要条件。“理工实验班”招收高考成绩高出省一批控制线40分(含)或位列我校一批投档考生的前10%,或者经认定确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学生。“理工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专业导师制,导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作用。新生入学后,学院为“理工实验班”的每一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导师将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负责指导学生的全程学习,引领学生开展课内外学术研究和校外培养基地的科研训练。学院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专注学业学习,为学生提前毕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理工实验班”学生经学校考核合格,都可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还将被优先推荐、介绍进入国内知名院校学习、深造,并选送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名校进行短期学习或科研训练,学校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坚持开放办学,培育国际卓越人才
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际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近年来我校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逐年加强,推荐、选送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也逐年增多,充分满足学生出国求学、拓展视野的需要。学校获批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学校专门设立“出国(境)交流学习资助基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以资助校际交流学习项目的学生。目前,学校已经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40余所院校和机构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涉及我校大部分专业,每年都有几百名学生通过校际协议赴国外学习、研修、参加比赛等,如我校日语专业大三学生中已有三分之一以上去过日本。
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举办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艺术设计(含服装设计、设计与营销两个方向)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完成学业时,将获得浙江理工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美方院校结业证书;该项目学生均有机会申请赴美留学,优秀学生可申请赴美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访问学习,其中赴美学习一年、符合条件的学生可获得美方院校授予的副学士学位。
我校机制和机电专业有与法国缅因大学及EG@工程师教育集团的合作,二年半国内一年半法国就读,期满符合条件的学生可获得双学士学位,优秀学生可在法国继续攻读工程硕士、博士等。
近年来,外国留学生在校人数不断增长,层次不断提升,结构逐步完善,校园国际化氛围不断增强。
专业选择宽口径,校内转专业无门槛
为更好满足学生专业需求,入学后,除我校“理工实验班”的学生确定专业方向时可以申请在理科招生的专业中任选一次外,全校各专业学生申请转专业时均没有门槛,但对于申请转入人数较多的专业,如经济、金融、机械、建筑、服装设计等,在转入时还是会有一定竞争。对其他的大多数专业,转入时基本没有学习成绩的限制,只要学生符合转入院系的培养要求,原则上都将被接收。
学校为学生提供5次申请转专业机会。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末,可申请跨学科门类转专业;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末,可申请转入本学科门类内的其他专业;第五学期末可申请转入二级学科门类内的相近专业。转专业不限申请比例,申请的学生中大多数可以成功转专业。
也就是说,进入学校之后,通过努力争取好的成绩去转专业,要比通过高考成绩来进入好专业容易得多。
课外活动多成果,就业创业有特色
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单位”,连续两届成为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校发起单位。学生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以及各类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奖200余项。
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录取分数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居省属高校前列,被浙江省教育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被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光华基金会评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在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的“2009、2010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中,我校4名学生进入百强,其中我校校友金津蝉联榜首。
回溯红色征程 绽放千姿社团——我校第九届社团文化节顺利闭幕
我校在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创历史佳绩
高水平运动员蒋赵聃夺得亚洲田径大奖赛第三名
掌握关键信息 合理填报志愿
1、考生咨询录取分数有关问题时,最好比较我校往年高出省一批线多少分,平行志愿省份参照录取名次号。考生可以根据模拟考试分数及平时在中学的排名情况,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兼顾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了解本省一批分数线多少,然后看看自己分数高出省一批分数线多少分,参照我校往年各专业在招生生源省份的录取分数(可上我校招生网查询http://zs.zstu.edu.cn/index.php?p=list&sid=5),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选择填报志愿。
2、在传统志愿省份的考生最好采取“稳妥”的院校志愿填报策略;在平行志愿投档省份考生可以采取“一冲、二稳、三保”的院校志愿填报策略:“一冲”指在A(或A、B)志愿可以略微高报一点,填报考生自己比较向往喜欢的院校。“二稳”是B(或B、C)志愿要根据考生自己的成绩和自己专业的兴趣爱好选择比较合适的志愿。“三保”就是最后一个院校志愿以确保能够被本批次院校录取的保底志愿。三个(或多个)院校志愿形成比较合理的依次下降的梯度即可。
3、注意录取中的“专业级差”。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各专业志愿间应有一定的梯度,即是各志愿专业的录取分数从高到低顺序填报,尽量避免同时填报相同录取分数的专业,以增加录入靠前专业志愿的几率。建议考生选择专业服从调剂,以规避进档后退档风险。如果录取专业不是自己最满意的专业,入校后还可通过校内转专业进入心怡专业学习。
访问:9078 |